科普|季节变化,肠胃“过敏”不必慌
纵相新闻
炎炎夏日或秋意渐浓时,许多人发现自己的肠胃突然变得“娇气”起来:半个冰西瓜让人腹泻频频,离不开马桶;没有暴饮暴食,却不停打嗝并且饱胀难受;甚至还有无缘无故就出现腹部隐隐作痛的现象。这种季节更替时肠胃仿佛“过敏”般的脆弱状态实实在在地困扰着身边人,更是揭示了我们敏感的消化系统如何成为感知外部环境变迁的“晴雨表”。
一、常见症状:肠胃发出的季节“抗议”
当肠胃对季节转换产生不适时,信号是多样且易被察觉的:①腹泻或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这是最常见的“抗议”形式。大便可能变得稀溏、水样,或仅仅是次数明显增加,排便后常有排不尽感或腹部绞痛。②腹胀与腹部不适:腹部感觉饱胀,甚至伴随咕咕作响的肠鸣音。可能没有明显的疼痛,但持续性的胀闷感让人坐立不安。③腹痛:疼痛程度不一,从轻微的隐痛、痉挛性绞痛到持续性的钝痛都可能发生。位置多在下腹部或肚脐周围。④消化不良:即使进食不多,也容易产生早饱感、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热感)或恶心感。⑤食欲波动:可能表现为食欲不振,对食物提不起兴趣;也可能出现反常的食欲增加或对特定食物的渴望。⑥排便习惯紊乱:除了腹泻,也可能表现为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排便规律被打乱。
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是“吃坏了东西”或“胃肠炎”,但其发生与季节转换的时间点高度相关,且往往缺乏明确的感染源或食物诱因,这正是“肠胃季节性不适”的典型特征。
二、常见原因:季节更迭扰动肠胃的“秩序”
为何肠胃对季节变化如此敏感?幕后推手是多种环境与生理因素的交织。比如温度与湿度的剧烈波动,当气温骤降(尤其是春秋换季时早晚温差大),寒冷可直接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血管收缩,局部血流减少,影响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道的正常蠕动节律,易引发痉挛、疼痛、消化不良。腹部受凉是诱发不适的关键因素。而湿度过高(如梅雨季)或过低(如秋冬干燥)都可能影响肠道内环境,间接干扰消化功能。随着季节的变化,食物种类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应季的新鲜果蔬大量上市(如春季野菜、秋季大量瓜果),其成分(如膳食纤维、某些特殊物质)可能一时难以适应。节日聚餐增多也可能导致饮食过量或不规律。春秋季是许多植物(如春季树木花粉、秋季蒿草花粉)的传粉高峰,空气中花粉浓度激增。吸入或食入(如沾染花粉的食物)都可能诱发或加重部分人群的过敏性胃肠炎,除了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以外,还可能伴有鼻塞、流涕、眼痒等呼吸道过敏症状。某些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和细菌在特定季节(如秋冬、冬春)更为活跃,容易引发感染性胃肠炎,其症状与功能性胃肠紊乱相似,需注意区分。季节变化伴随着日照时间的改变,影响人体的昼夜节律(生物钟)。胃肠道功能本身具有昼夜节律性,其运动和分泌活动随生物钟调节。节律被打乱,可能导致消化功能暂时性失调。“伤春悲秋”并非无稽之谈。季节转换还可能微妙地影响情绪,如秋季的萧瑟感、春季的烦躁感。情绪波动(焦虑、抑郁、压力增大)可通过“脑-肠轴”显著影响肠道功能,诱发或加重症状(肠易激综合征尤其明显)。
三、治疗方法:缓解不适,恢复平衡
面对换季时的肠胃不适,处理原则是缓解症状、去除诱因、恢复功能。
①明确诊断是前提:切勿自行随意用药,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必要时进行粪便常规、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甚至胃肠镜等检查,区分是功能性不适、感染、过敏还是原有疾病加重。这直接决定后续治疗方案。
②针对不同原因的处理:感染性胃肠炎首要任务是预防和治疗脱水,通常为自限性,病毒性感染无需抗生素,细菌性感染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严重呕吐腹泻时可短期使用止吐止泻药。对于过敏性胃肠炎明确并严格回避过敏原是根本。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缓解症状。严重过敏反应需紧急处理。而有一些是慢性胃肠病的急性加重,对于这类情况需严格遵循原有疾病的治疗方案,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如IBD可能需要调整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剂量)。对于功能性胃肠病(如IBS),这是换季不适最常见的“归宿”。治疗是综合性的,除了饮食调整以外,还可以使用一些药物对症处理,必要时进行精神心理干预,还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如疏肝健脾、温中散寒等),使用中药方剂或针灸等。
四、预防措施:未雨绸缪,安度换季
预防换季时的肠胃“过敏”,关键还是要主动适应变化,减少刺激。
饮食管理——肠胃的“稳定器”:当季节交替时,饮食调整要循序渐进。减少生冷食物摄入,避免短时间内大量进食新上市的、可能不易消化的应季果蔬(如大量春笋、秋季柿子)。天冷时避免空腹吃冰冷食物饮料。保持饮食规律,营养均衡。避免暴饮暴食,限制高脂、高糖、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需根据个人耐受性逐步添加(对IBS患者尤其重要)。彻底清洗果蔬,生熟分开,食物充分加热煮熟,避免食用不洁或变质食物。如果已知对某些食物(如乳制品、特定水果)或季节性食材敏感,务必严格回避。
腹部保暖——为肠胃穿上“小棉袄”:这是预防换季肠胃不适的重中之重!根据天气及时增减衣物,特别注意腹部保暖。睡眠时盖好被子,避免腹部受凉。避免穿露脐装或过短的上衣。在空调房或寒冷环境中,可额外使用腹带或小毯子保护腹部。
规律作息与减压——稳定“生物钟”和“脑-肠轴”:尽可能保持规律的睡眠和起床时间,有助于稳定生物钟,减少对胃肠功能的干扰。学习并实践有效的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太极拳、规律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培养兴趣爱好,保持社交,寻求支持。
适度运动——促进肠道“活力”:坚持规律的身体活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并帮助缓解压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避免饭后立即剧烈运动。
关注环境与过敏原:在花粉浓度高的季节,注意关窗(尤其早晚高峰时段),外出戴口罩、眼镜,回家后及时洗脸、洗手、更换外衣。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减少尘螨和霉菌滋生(使用防螨寝具、保持室内通风干燥、控制湿度在50%以下)。明确过敏原者,应严格规避。
原有疾病管理:患有慢性胃肠疾病(如IBS, IBD)的患者,在季节转换前应更加严格地遵循医嘱,规律用药,定期复诊,防患于未然。
季节更替是自然的律动,我们的肠胃却常在这律动中“乱了节拍”。这种“过敏”般的身体失衡,是机体对环境变迁的诚实反馈。理解温度、饮食、过敏原、昼夜节律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影响,是应对的第一步。面对不适,明确诊断至关重要——区分是功能性失调、感染、过敏还是慢性病波动,才能精准施治。而真正的智慧在于未雨绸缪:温和调整饮食、悉心腹部保暖、稳定作息与情绪、适度活动、关注环境过敏原,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习惯,正是构筑肠胃适应力的基石。
当肠胃在季节的缝隙中发出信号,愿我们不再恐慌,亦不过度解读。用科学的知识去倾听,用理性的方法去应对,在自然的循环往复中,找到与自身肠胃和谐共处的节奏。
作者:吴维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