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佛山市疾控中心公布了一项调查数据:截至2025年7月中旬,全市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病例达230例,这是近年来少见的集中性暴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人们一边担心“是不是又一个登革热”,一边开始疯狂搜索“基孔肯雅热是什么?”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230名患者之间,其实隐藏着一些令人警醒的共性。
我们深入分析了佛山疾控发布的流行病学报告,结合中国疾控中心、广东省卫健委等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整理发现:感染者身上,确实有6个高度重合的特征。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次实打实的健康提醒。
一、发病大多集中在“这个时间段”
数据显示,佛山本轮基孔肯雅热病例中,超过七成是在6月中旬至7月初发病。也就是说,雨季+高温季节,是它最喜欢“出没”的时间段。
为什么?因为这时候,伊蚊大量繁殖。它是基孔肯雅热的唯一传播媒介。只要被带毒的伊蚊叮咬,就可能发病,人和人之间不会传播。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年6月到10月,是华南地区蚊媒传染病的高发期。佛山今年的病例激增,正是踩在了这个“雷点”上。
二、超过八成患者,都有蚊虫暴露史
佛山230例确诊者中,有近87%在发病前一周都有“被蚊子咬过”的经历。
这不是巧合。基孔肯雅热的传播方式非常单一——伊蚊咬人。
而佛山的气候环境,特别适合伊蚊生长。尤其是城中村、老旧小区、建筑工地、积水绿地等地带,成了它们的“孵化天堂”。
有意思的是,很多患者以为“白天活动没事”,其实恰恰相反:传播基孔肯雅热的白纹伊蚊,白天最活跃,这与登革热类似。
三、几乎所有患者,都有这三种症状
基孔肯雅热最典型的三个症状是:高热、关节痛、皮疹。
佛山通报病例中,有超过90%的患者在发病初期都出现了这三种表现,尤其是发热和关节痛往往来得突然且剧烈。
很多人形容,“一觉醒来,像被车撞了一样”。而且这种关节痛常常对称分布,持续多天不缓解,这是它区别于普通感冒的重要信号。
特别提醒:皮疹不是每个人都会有,但如果你发高烧的同时手脚疼、肌肉酸,务必警惕。
四、中老年人症状更重,恢复更慢
别以为这是“年轻人专属”。佛山本轮疫情中,50岁以上感染者占比超过四成,而且症状更重。
研究发现,年龄越大,基础病越多的人,感染后发热时间更长,关节痛更剧烈,恢复时间也更慢。
部分患者甚至在退热后数周,依然存在关节肿胀和行走困难的情况。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指出,老年人是基孔肯雅热的高风险人群之一。
五、超过一半患者,“自以为是感冒”
山疾控的随访记录中,有一个让人揪心的细节:
54%的患者在发病初期没有就诊,认为自己只是普通感冒或中暑,结果延误诊断,甚至出现继发感染。
这不是个例。基孔肯雅热的早期症状和感冒高度相似,但它的不同在于:关节痛特别明显,而且通常伴随肌肉酸痛和眼眶痛。
如果你在夏天突然发烧、四肢酸痛,而且几天不退,一定要及时就医,做血液检测,别自己硬扛。
六、多居住在“这类环境”的人,更容易被盯上
佛山的病例分布图显示,大部分感染者都住在蚊虫密度高、排水不畅、绿植杂乱的区域,特别是一楼或低楼层的住户。
这并非巧合。伊蚊的飞行范围有限,多数在离地2米以下的空间活动。越靠近地面,越容易中招。
而那些家里有花盆积水、旧桶、废弃轮胎、阳台水缸的人群,几乎都“逃不过”。
有患者说:“我家没养花,怎么还中招?”其实你楼下邻居阳台上的水盆,就够伊蚊繁殖几十只了。
如何防?这几点必须牢记
基孔肯雅热目前没有疫苗,也没有特效药,最好的办法就是——防蚊。
家中常通风,保持干燥,清理积水容器;
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使用蚊帐;
外出时尽量穿长袖长裤,使用驱蚊液;
早晚蚊虫最活跃时段,避免在户外长时间停留。
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尽快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是否有蚊虫叮咬史或疫区接触史。
基孔肯雅热虽然听起来陌生,但传播途径其实很单一——蚊子咬你一下,就可能感染。它不像新冠那样“飞沫传播”,也不像流感那样“潜伏期长”。
但它“来得快、痛得狠”,一旦发作,能让你疼到怀疑人生。
佛山这次的230个病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生活中那些你以为不重要的细节,可能就是疾病的突破口。
别等中招了,才想起“我早该注意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