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聚光灯打在讲台上,19岁的林晨曦站在世界农业科技大会的演讲台前。
台下坐着来自各国的顶尖专家,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年轻的中国面孔上。
"我培育的抗旱超级水稻,产量比传统品种提高了32%。"
话音刚落,台下响起震撼的掌声。
远在千里之外,林建国和苏雅婷夫妇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屏幕上儿子自信的身影,两人都愣住了。
一年前,就是这个儿子,差点让他们断绝父子关系...
01
2025-08-04晚上10点,林家客厅里灯火通明。
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江南省高考成绩查询页面,林建国颤抖的手指停在查询按钮上。
"爸,你倒是点啊!"林晨曦催促道。
苏雅婷紧紧抓住丈夫的胳膊,"建国,我紧张死了。"
林建国深吸一口气,点击了查询。
几秒钟后,屏幕上跳出一串数字:692分。
"天哪!692!"苏雅婷尖叫起来。
林建国瞪大眼睛,反复确认着屏幕上的数字。语文138,数学149,英语145,理综260。
总分692分,江南省理科第一名!
"儿子,你是状元!状元啊!"林建国激动得声音都颤抖了。
这一刻,林家客厅仿佛要炸开了。苏雅婷眼泪瞬间涌了出来,抱着儿子不放手。
"我儿子是状元!我儿子是全省第一!"
林建国立刻拿起手机,第一个电话打给了自己的弟弟张志强。
"老弟,告诉你个好消息!晨曦考了692,全省第一!"
电话那头传来张志强震惊的声音:"什么?692?全省第一?哥,你没开玩笑吧?"
"千真万确!我正看着成绩单呢!"林建国得意地说。
很快,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小区。邻居们纷纷敲门祝贺,林家门口围满了人。
"建国家的儿子太争气了!"
"692分,这孩子是天才啊!"
"以后清华北大随便选了!"
林建国脸上笑开了花,逢人就说:"这孩子从小就聪明,我早就看出来了。"
苏雅婷更是激动得彻夜未眠,一个接一个地给亲戚朋友打电话报喜。
"大姐,告诉你个好消息,晨曦考了全省第一!"
"小妹,你侄子出息了,692分!"
电话打到凌晨两点,苏雅婷还舍不得睡觉。她拉着林建国开始规划儿子的未来。
"建国,你说晨曦应该选什么专业?"
林建国想都没想:"当然是医学或者计算机!这两个专业最有前途。"
"对对对,当医生多体面,而且收入高。"苏雅婷连连点头。
"计算机也不错,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程序员工资都很高。"
夫妻俩越聊越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儿子光明的未来。
林晨曦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父母的讨论。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但什么也没说。
第二天一大早,林建国就接到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招生老师的电话。
"林老师,恭喜您的儿子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我们清华非常希望他能报考我们学校。"
"我们北大的医学部全国排名第一,非常适合您儿子这样的优秀学生。"
林建国美滋滋地接着一个又一个的电话。每接一个,他的腰杆就挺得更直一分。
在学校里,同事们都围着他道贺。
"建国,你儿子太厉害了!"
"全省状元啊,我们学校的骄傲!"
"你这是怎么教育的?传授点经验呗!"
林建国享受着前所未有的荣光。这些年来,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语文老师,他在同事中并不出众。可现在,所有人都羡慕地看着他。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从小严格要求。"林建国谦虚地说,但脸上的得意怎么也掩饰不住。
02
6月25日下午3点,距离志愿填报截止还有2个小时。
林家书房里,一家三口围坐在电脑前。桌上摆满了各种大学的招生简章。
林建国戴着老花镜,认真地翻看着清华大学的资料。
"晨曦,爸爸觉得清华的临床医学很不错。你看,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毕业就是博士。"
苏雅婷也在一旁帮腔:"对啊儿子,当医生多好,受人尊敬,收入又高。"
"北大的计算机也很强。"林建国又拿起另一份资料,"现在是信息时代,学计算机前途无量。"
林晨曦一直沉默着,目光在各种资料上游移。
忽然,他伸手拿起了一份并不起眼的招生简章——中国农业大学。
"爸,妈,我想报农学专业。"
这句话就像一颗炸弹,瞬间让书房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林建国以为自己听错了:"你说什么?"
"我说,我想报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林晨曦重复了一遍,声音很轻,但语气坚定。
林建国的眼镜差点从鼻梁上滑下来。他瞪大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疯了吗?692分去种地?"
苏雅婷的声音更加尖锐:"晨曦,你是不是发烧了?农学?那不就是种地的吗?"
"妈,农学不是你们想的那样..."林晨曦试图解释。
"还不是那样?"林建国腾地站了起来,声音提高了八度,"农学不就是学怎么种庄稼的吗?我们辛辛苦苦供你读书,就是让你当农民的?"
苏雅婷眼泪都快出来了:"儿子,你好好想想,你这个分数,清华北大随便选,为什么要去学农?"
"我们这么多年的心血,难道就是为了让你回农村种地?"林建国气得浑身发抖。
林晨曦看着暴怒的父母,心中涌起一阵苦涩。他知道这个决定会引起风波,但没想到父母的反应会这么激烈。
"爸,妈,你们听我解释。现在的农学和以前不一样了..."
"有什么不一样?"苏雅婷打断了他的话,"农学就是农学,不管怎么包装,还不是种地?"
"我不同意!"林建国一拍桌子,"绝对不同意!"
"建国,你别激动。"苏雅婷拉住丈夫,然后转向儿子,"晨曦,你告诉妈妈,是不是有人给你洗脑了?"
林晨曦摇摇头:"没有人给我洗脑。这是我深思熟虑的决定。"
"深思熟虑?"林建国冷笑一声,"你才18岁,懂什么深思熟虑?"
"我在网上查过资料,现在的农学涉及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智能农业..."林晨曦努力想让父母理解。
"别跟我说这些虚的!"林建国挥手打断,"不管你怎么包装,农学就是不体面的专业!"
苏雅婷的情绪也越来越激动:"儿子,你想想,你的同学程小雨去清华学计算机,张叔叔家的小明在北大学金融,你却要去学农?"
"我们怎么跟亲戚朋友交代?"林建国气急败坏,"昨天还都在恭喜我们,说你前途无量,结果你要去种地?"
林晨曦看着父母扭曲的脸,心中一阵刺痛。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爸,妈,我觉得农学很有前途。"
"有什么前途?"苏雅婷几乎是吼出来的,"当农民有什么前途?"
争吵愈演愈烈,林建国甚至威胁要断绝父子关系。
"你要是敢报这个专业,就别叫我爸!"
苏雅婷也哭了起来:"我们辛苦这么多年,为了什么?就是希望你有出息,有好工作,有好生活!"
"可是你现在要去学农?我们的脸往哪搁?"
眼看着填报时间就要截止,书房里的气氛降到了冰点。
林晨曦看着哭泣的母亲和愤怒的父亲,心中五味杂陈。
他真的要为了这个选择,和父母决裂吗?
03
从6月26日开始,林家就像迎来了一场"亲友大会战"。
消息不胫而走,亲戚朋友们都知道了林晨曦要学农的"荒唐"决定。
第一个杀到林家的是林建国的弟弟张志强。他带着正在北京大学金融系读大二的儿子张小明。
"哥,你们家晨曦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张志强一进门就开门见山。
"692分啊!我家小明当年考了650分,都能上北大,他692分居然要去学农?"
张小明穿着一身名牌,一副成功人士的派头:"晨曦弟弟,你这个选择真的很不明智。"
"你看我在北大学金融,大二就开始实习,一个月实习工资就8000块。"
"而且我们专业的学长毕业后都去了投行,年薪都是几十万起步。"
"你学农能有什么出路?难道真的要去农村种地?"
苏雅婷在一旁抹眼泪:"小明,你快劝劝你弟弟,他怎么就想不开呢?"
张志强拍拍胸脯:"晨曦,叔叔在市里有点关系,你要是学金融或者计算机,叔叔保证给你找个好工作。"
"但是学农?叔叔也帮不了你啊!"
林建国在一旁连连点头:"你看看,连你叔叔都这么说。"
可林晨曦依然坚持:"叔叔,谢谢您的好意。但我真的觉得农学有前途。"
"有什么前途?"张志强急了,"我家小明在北大一年挣的实习费都比农民一年收入多!"
张小明也在一旁附和:"晨曦,你要现实点。现在是什么时代?谁还看得起农民?"
"你这么好的分数,不去清华北大,却要去学农,这不是浪费吗?"
面对叔叔和堂哥的轮番劝说,林晨曦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晚上,高中班主任李老师也打来了电话。
"晨曦,我听说你要报农学专业?"李老师的声音充满了惋惜。
"李老师,是的。"林晨曦回答。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长叹:"孩子,你这样选择对得起你的分数吗?"
"你知道吗?你是我教书30年来遇到的最优秀的学生。"
"我本来以为你会成为我们学校的骄傲,会考上清华北大,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可是你现在告诉我要去学农?我真的不能理解。"
李老师的话像针一样刺痛着林晨曦的心。这位老师对他寄予厚望,一直把他当作得意门生。
"李老师,我..."林晨曦想解释,但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
"晨曦,你再好好想想吧。不要因为一时冲动,毁了自己的前程。"
挂断电话后,林晨曦坐在房间里,心情无比复杂。
第二天,同班同学程小雨也打来了电话。
"林晨曦,你是不是受什么刺激了?"程小雨直接了当地问。
程小雨是班里的学霸,高考考了680分,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录取。
"我没受刺激。"林晨曦淡淡地说。
"那你为什么要学农?"程小雨不理解,"你的分数比我还高,完全可以选更好的专业啊!"
"我觉得农学挺好的。"
"好在哪里?"程小雨的声音提高了,"农学有什么前途?有什么发展空间?"
"你想想,我们同学毕业后,人家问起来,我说我在清华学计算机,你说你在农大学农学,这差距多大?"
程小雨的话让林晨曦心中一阵苦涩。确实,在世人眼中,清华计算机和农大农学,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小雨,你不懂..."林晨曦想解释。
"我不懂什么?"程小雨打断了他,"我懂的是,你这个选择太不明智了!"
"算了,既然你已经决定了,我也不多说什么。只希望你将来不要后悔。"
挂断电话后,林晨曦感到深深的孤独。
似乎全世界都在反对他的选择,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林晨曦开始怀疑自己。
也许,他真的错了?
也许,他应该听父母的话,选择一个"正常"的专业?
但是,每当他想到农学的前景,想到用科技改变农业的可能,他心中就有一团火在燃烧。
这团火,让他不愿意放弃。
04
9月初,中国农业大学迎来了新学期。
林晨曦拖着行李箱,站在学校门口。
他看着"中国农业大学"几个大字,心情五味杂陈。
经过一个暑假的争吵和冷战,他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虽然父母勉强同意了,但家里的气氛一直很压抑。
特别是苏雅婷,整个暑假都在叹气,逢人就说儿子"想不开"。
林晨曦走进宿舍,遇到了室友王大勇。
王大勇是山东人,个子很高,很热情。
"你好,我叫王大勇,山东人。你呢?"
"林晨曦,江南省的。"
"江南省?那边经济很发达啊!"王大勇眼睛一亮,"你高考考了多少分?"
林晨曦犹豫了一下:"692。"
王大勇手中的水杯差点掉在地上:"多少?692?"
"嗯。"
"兄弟,你是不是志愿填错了?"王大勇瞪大眼睛,"692分还来学农?"
很快,宿舍里其他两个室友也回来了。
听说林晨曦的分数后,他们都震惊了。
"老弟,你这分数上清华北大都没问题,怎么来这儿了?"
"是不是报志愿的时候手滑了?"
"还是家里有什么特殊情况?"
面对室友们的疑问,林晨曦只能苦笑:"我就是想学农学。"
"想学农学?"室友们面面相觑,"为什么啊?"
林晨曦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他总不能说,我觉得农学有前途吧?
这话说出来,估计室友们会觉得他脑子有问题。
消息很快在专业里传开了。
同班同学知道有个692分的"大神"后,都好奇地来围观。
"就是他?692分的那个?"
"看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啊。"
"为什么要来学农啊?想不通。"
林晨曦感受到了无数目光的注视,有好奇的,有不解的,也有质疑的。
他走到哪里,都能听到窃窃私语声。
"那就是那个状元..."
"692分学农,这是什么操作?"
"估计是家里有背景,来镀金的吧。"
这些议论声让林晨曦倍感压力。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也许,他真的太天真了。
也许,农学真的没有前途。
也许,他应该转专业。
第一周的课程安排下来,大部分都是基础课程。
高等数学、英语、化学基础等等,和其他专业没什么区别。
真正的专业课要到大一下学期才开始。
这让林晨曦有些失望。他以为能立刻接触到前沿的农业科技,结果还是要学这些基础知识。
晚上,程小雨给他发来了微信。
"怎么样?大学生活还适应吗?"
林晨曦回复:"还行吧。"
"我在清华过得可充实了!"程小雨显然很兴奋,"计算机系的课程很有挑战性,同学们都很优秀。"
"而且我们已经开始学编程了,特别有意思!"
"你们农学系怎么样?学什么?"
林晨曦看着这条消息,有些尴尬。
他总不能说,目前还在学高数和英语吧?
"还在学基础课程。"他简单回复。
"哦。"程小雨似乎也不知道说什么,"那你好好加油吧。"
这种敷衍的态度,让林晨曦心中一阵苦涩。
以前,他和程小雨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现在,因为专业的不同,两人之间似乎有了一道无形的鸿沟。
躺在宿舍的床上,林晨曦望着天花板,思绪万千。
他想到了父母的失望,想到了老师的惋惜,想到了同学们的不理解。
所有人都在告诉他,他的选择是错误的。
那么,他真的错了吗?
05
10月中旬,林晨曦终于等来了第一堂真正的专业课——《农学概论》。
授课教师是王志远教授,农学院院长,分子生物学专家。
王教授已经58岁了,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同学们,欢迎来到农学的世界。"王教授站在讲台上,声音洪亮。
"我知道,在座的很多同学对农学都有误解。"
"你们觉得农学就是种地,就是落后,就是没有前途。"
台下的学生们交头接耳,显然王教授说中了他们的心声。
王教授微微一笑:"今天,我要颠覆你们的认知。"
他走到黑板前,写下了几个词:CRISPR、基因编辑、智能农业、精准农业。
"这些词汇,你们觉得熟悉吗?"
林晨曦眼睛一亮。这些都是他在网上查到的前沿科技。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确修改作物的基因,让它们抗旱、抗病、高产。"
"智能农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精准管理。"
"无人机喷洒农药,机器人采摘果实,传感器监测土壤和气候。"
王教授的话让整个教室安静下来。
这和同学们想象中的"种地"完全不一样。
"同学们,农学是未来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关键学科。"王教授的声音充满激情。
"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现有的农业产能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通过现代农学,我们才能养活全人类。"
"这是一个关乎人类命运的伟大事业!"
林晨曦听得心潮澎湃。
这就是他想要的农学!
这就是他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
王教授继续讲道:"我们学院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最先进的基因测序设备,有与国际接轨的研究项目。"
"我们的毕业生,有的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有的在顶尖科研院所工作,有的创办了农业科技公司。"
"他们用科技改变着世界,用知识解决着人类面临的挑战。"
课后,王教授注意到了坐在第一排的林晨曦。
"同学,你是?"
"老师,我叫林晨曦。"
王教授点点头:"我记得你,692分的那个学生。"
"很多人都说你的选择不明智。你自己怎么想?"
林晨曦看着王教授睿智的眼神,鼓起勇气说:"老师,我觉得农学很有前途。"
"为什么?"
"因为世界需要农学。人类需要粮食,需要可持续发展,需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农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王教授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很好。你的想法很正确。"
"不过,想法是一回事,实践是另一回事。农学研究很辛苦,需要坚持,需要耐心。"
"你准备好了吗?"
林晨曦坚定地点头:"我准备好了。"
王教授笑了:"那好,有时间来我的实验室看看。"
第二天,林晨曦跟着王教授参观了农学院的实验室。
现代化的农学实验室内,各种高科技设备闪闪发光,学生们正在进行基因编辑实验
林晨曦震撼了。
这里有他从未见过的高端设备:基因测序仪、PCR扩增仪、蛋白质纯化系统、组织培养设备。
研究生们正在进行基因编辑实验,培育抗虫害的玉米品种。
"这是我们最新的研究项目。"王教授介绍道,"通过CRISPR技术,我们成功让玉米产生抗虫蛋白。"
"这样就不需要使用农药了,既环保又高效。"
林晨曦看着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心中涌起巨大的震撼。
这就是现代农学的真面目!
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老师,我也能参与这样的研究吗?"林晨曦迫不及待地问。
王教授看着这个年轻人眼中的渴望,微笑道:"当然可以。但你需要先打好基础。"
"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这些都是必修课。"
"只有基础扎实了,才能进行高水平的研究。"
从实验室出来,林晨曦感觉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他终于明白,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农学不是种地,而是用科技改变世界。
农学不是落后,而是最前沿的科学。
农学不是没前途,而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回到宿舍,室友们都围过来问:"怎么样?实验室什么样?"
林晨曦兴奋地描述着自己的见闻。
听完后,室友们也震撼了。
"原来农学是这样的!"
"太酷了!我也想去看看!"
"林晨曦,你真有眼光!"
这一刻,林晨曦第一次感受到了认同。
虽然只是来自几个室友,但这已经足够了。
06
进入11月,林晨曦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他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每一门课程他都认真对待。
特别是分子生物学,他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在一次课上,老师讲到DNA双分子螺旋结构时,林晨曦提出了一个问题:
"老师,如果我们改变DNA的某个片段,是否可以让植物产生新的性状?"
老师眼睛一亮:"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说的其实就是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通过改变基因序列,我们确实可以让植物获得新的特性。"
"比如抗病性、抗逆性、营养成分改良等等。"
林晨曦继续追问:"那么,这种改变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当然会。这就是遗传改良的意义所在。"
课后,老师特意找到林晨曦:"同学,你的问题很有深度。对生物技术有特别的兴趣?"
"是的,老师。我想了解更多。"
"那你可以去图书馆查阅一些前沿文献。我给你推荐几本书。"
林晨曦如获至宝,立刻去图书馆借了相关书籍。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植物分子育种》、《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他一口气借了十几本书。
每天晚上,当室友们都在玩游戏或者刷手机时,林晨曦都在埋头读书。
王大勇好奇地问:"晨曦,你这么用功干什么?"
林晨曦头也不抬:"我想多学点东西。"
"可是你已经很厉害了,成绩全专业第一。"
确实,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后,林晨曦以平均分95分的成绩位列专业第一。
这个成绩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特别是那些曾经质疑他的同学,现在对他的态度完全改变了。
"林晨曦真是大神!"
"人家692分不是白考的!"
"看来状元就是状元,到哪里都是第一!"
王教授也开始关注这个特殊的学生。
在一次《农学概论》课上,王教授提到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前景。
林晨曦举手发言:"老师,我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能编辑水稻的基因,让它在盐碱地也能正常生长,是不是可以大大增加可耕地面积?"
王教授眼前一亮:"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你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其实,耐盐碱作物研究是我们实验室的重点项目之一。"
"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参与进来。"
林晨曦激动得差点跳起来:"真的吗?我可以参与实际研究?"
"当然。不过,你需要先补充一些知识。"
从那天开始,林晨曦更加疯狂地学习。
他不仅要完成本专业的课程,还要自学更多的前沿知识。
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结构分析、基因表达调控,这些本科高年级甚至研究生的课程,他都开始涉猎。
同时,程小雨也经常和他联系,分享在清华的生活。
"我们计算机系的生活真的很充实!"程小雨在电话里兴奋地说。
"我已经学会了好几种编程语言,还参加了学校的ACM竞赛。"
"而且我们专业的就业前景特别好,很多师兄师姐都去了大厂。"
"你在农大怎么样?还适应吗?"
林晨曦想了想:"还不错。我对专业很感兴趣。"
"那就好。"程小雨的语气有些敷衍,"不过说实话,我还是觉得你的选择太可惜了。"
"可惜什么?"
"你这么好的分数,完全可以选择更好的专业啊。"
林晨曦没有多说什么。他知道,如果没有亲身体验,程小雨永远不会理解农学的魅力。
07
12月底,期末考试结束后,成绩单让所有人都震惊了。
林晨曦不仅专业课成绩优异,还在全国大学生生物知识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一篇关于耐盐碱水稻基因改良的论文,被《农业科学》期刊录用。
这在本科一年级学生中,几乎是闻所未闻的。
王教授正式邀请他加入实验室的研究团队。
"林晨曦,你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王教授在办公室里对他说。
"我决定让你参与我们的核心项目——抗逆性作物基因改良研究。"
"这个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意义重大。"
林晨曦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一年前,父母还在为他的选择愤怒。
一年后,他已经成为了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参与者。
消息传回家里,林建国和苏雅婷的态度开始微妙地变化。
虽然他们嘴上还是说:"不知道这些研究有什么用。"
但在和同事聊天时,林建国开始提到儿子的成绩:
"我们家晨曦在农大表现不错,专业第一名。"
"还参与了什么国家级项目。"
苏雅婷也开始在朋友圈里转发儿子的获奖消息。
虽然还是有些不情愿,但他们开始意识到,也许儿子的选择并没有那么糟糕。
程小雨得知林晨曦的成绩后,也发来了祝贺:
"没想到你在农学方面这么有天赋!"
"看来你的选择是对的。"
这句话让林晨曦内心涌起一阵暖流。
终于,有人开始认同他的选择了。
在宿舍里,室友们都把他当作偶像。
"晨曦,你太厉害了!"
"一年级就能发论文,简直是神人!"
"教授都夸你是天才!"
面对这些赞誉,林晨曦保持着谦逊:"我只是对这个专业感兴趣而已。"
但内心深处,他充满了成就感。
这一年来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
所有的质疑声,都在事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大一下学期期末,林晨曦兴奋地给父母打视频电话。
"爸,妈,我要给你们看看我这一年的研究成果!"
林建国和苏雅婷坐在客厅里,表情复杂地看着屏幕。
"儿子,你想给我们看什么?"苏雅婷问道。
林晨曦调整了摄像头角度,将实验室的场景展现在父母面前。
当实验数据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时,林建国整个人都愣住了。
他瞪大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
这还是他印象中的"种地"吗?
客厅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电脑风扇轻微的嗡嗡声在静谧中回响。
林建国的手不自觉地抓紧了沙发扶手,指节泛白,嘴巴微张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苏雅婷捂住了嘴,眼中闪烁着不敢置信的光芒。
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如同无声的雷电,击碎了他们心中固有的认知。
林建国喃喃自语:"这...这真的是农学吗?"
声音轻得像是在问自己,又像是在向空气求证。
他缓缓摘下老花镜,用颤抖的手擦拭着镜片,实际上是在掩饰眼中涌出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