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第一天,我攥着妈妈手绘的简易地图走出家门时,手心微微出汗。老师说“怡然见晋中”的实践活动可以独自完成,可真要一个人去探索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心里还是像揣了只蹦跳的兔子。
坐公交去平遥古城时,邻座的奶奶看我对着地图皱眉,主动指着窗外说:“孩子,到了北门别着急进,先尝尝巷口的泡泡油糕,热乎的才好吃。”她的晋语带着糯糯的尾音,像小时候外婆哄我吃饭的语调。我赶紧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来,末了加了个笑脸表情——原来独自出行的第一份礼物,是陌生人递来的温暖。
古城墙的砖缝里嵌着青苔,我顺着马道往上爬,石阶被无数双脚磨得发亮。趴在垛口往下看,青瓦连片像翻涌的浪,穿蓝布衫的导游正给游客讲“平遥三宝”的故事。我没凑过去听,反而注意到墙根下有个戴草帽的老爷爷,正用毛笔蘸水在青石板上写字,笔锋遒劲,写的是“晋商故里”四个大字。水迹在阳光下慢慢洇开、消失,像一场流动的书法展。我蹲在旁边看了半小时,直到他写完最后一笔,抬头冲我笑:“孩子,这字要记在心里,比拍下来管用。”
下午去榆次老城看非遗展演,晋剧《打金枝》的锣鼓声从戏台飘出来,我挤在人群里踮脚张望。花旦的水袖像翻飞的蝴蝶,老生的唱腔震得我耳膜发麻,却奇异地让人心里发烫。中场休息时,我看见后台有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姐姐在练甩袖,汗水顺着她的鬓角往下滴。“练了六年啦。”她擦汗时笑着说,眼里的光比戏服上的亮片还闪。我拍下她沾着金粉的指尖,照片里能看见窗台上晾着的练功鞋,鞋带都磨白了。
傍晚往回走时,路过一家老书店。木头书架上摆着泛黄的《晋中行》,扉页上有前主人用铅笔写的批注:“1987年夏,与君同游乔家大院。”字迹已经模糊,却像在说一个跨越时光的故事。我买下这本旧书,夹进今天收集的门票:古城墙的、非遗展的,还有那枚被我啃了一半的泡泡油糕包装纸。
路灯亮起来时,我坐在护城河的石栏上整理“图加文”日记。照片里有老爷爷消失的水字、姐姐发亮的眼睛、旧书店的木招牌,文字里写着“原来一个人走路,能听见更多声音”。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晚风卷着槐花香扑过来,我突然懂了老师说的“独特视角”——不是非要惊天动地,而是愿意慢下来,接住那些藏在角落里的、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这一天没有同伴的喧闹,却让我和晋中贴得更近。原来独自探索的勇气,会变成心里最亮的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