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989 字,阅读大约需要 8分钟
2025年,民办高中招生形势骤然遇冷,多地出现生源萎缩、学费收入锐减甚至学校招生出现两位数、个位数的现象。面对公办高中扩招、职教高考冲击以及家长经济理性增强的多重挑战,民办高中的举办者、管理者和教师群体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这种招生困境如果持续三年,将有大批民办高中面临倒闭风险,民办高中正面临着重新定位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曾经被家长追着抢的民办高中,怎么突然就不香了?2025年后的民办高中该何去何从?
招生寒冬:民办高中的黄金时代结束
近日,网络媒体报道,广州民办高中“爆冷”潮席卷羊城。7月27日,广州市中考补录落下帷幕,一组数据让人大跌眼镜:42所民办普通高中未能完成招生计划,全部进入补录环节。结果显示,多所民办普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仅录得个位数学生,个别学校甚至出现“零招生”现象。相比之下,公办高中依旧“挤破头”,普通高中补录计划62条全部完成率100%。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山东。这片曾因“教育焦虑” 闻名的土地,民办高中曾是家长眼中的 “救命稻草”—— 即便一年学费数万元,为让孩子避开中职,家长也愿咬牙承担。但 2025 年,多地民办高中排队报名的场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学校门口 “降分补录” 的红色横幅。某民办高中校长无奈表示:“我们从 480 分降到 450 分,还是招不满,这在三年前想都不敢想。”
广西南宁、江西南昌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南宁市教育局公布的公告显示,市区15 所民办高中未完成招生计划,部分学校的招生计划数被砍半,甚至减少三分之二;南昌市城区有 18 所民办高中未完成招生计划,其中近半数学校缺录 100-200 名学生,多所学校为 “填满名额”,将录取线降至当地普高最低控制线以下。
从广州42所民办高中补录还空着8000多个学位,到杭州老牌民办校降分都招不满人,再到山东校长们拿着录取名单发愁“往年挤破头,今年打电话家长都要犹豫三天”。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曾经靠着 “高收费、高升学” 标签驰骋教育市场的大批民办高中,招生遇冷的消息不断传出,宛如投下一颗颗震撼弹,在教育领域掀起波澜。这些数字和现象的背后,是民办高中在教育格局重塑中面临的生存考验。
十年前,民办高中是“精英教育”的代名词。他们以“高学费、高升学率、高服务”作为卖点,吸引了大批愿意为教育溢价买单的中产家庭。小班制、全封闭管理、海归名师、国家课程、豪华宿舍......这些标签让民办高中成为家长眼中的“升学保险箱”。
但是在近几年,情况开始急转直下。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裁员潮蔓延,中产家庭收入缩水,教育支出成为首要缩减对象。招生遇冷,民办高中的“高溢价”模式,正接受市场的重新审视。
五重压力下的生存挤压
民办高中正经历着招生的寒冬。民办高中面临的五重压力如同五张收紧的网,一头连着政策的风向,一头牵着家长的钱包与期待,更缠着学校自身埋下的隐患,最终织成了一张让民办高中不得不直面的“困局之网”。
政策收紧
|从“自由生长”到规范边界
“掐尖招生”“跨区抢生源”的时代已落幕。各地对“掐尖”“借读”等行为的严格规范,挤压了部分民办校赖以生存的“特殊”空间。多地明确民办高中招生范围不得超出审批地,且招生计划不得超过公办高中规模,这直接切断了民办校依赖优质生源打造“升学神话”的路径。
公办扩招
|公办高中学位增加的挤压
民办高中的“黄金时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办学位不足” 的红利。但近年来,政策风向已明显转变。
由于“普职焦虑”问题,最近几年,全国各地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精神,都在实施普通高中扩容计划,不断增加普通高中学位供给。各地强力推进“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一方面,公办高中持续扩招。另一方面,“综合高中”“普职融通” 模式加速落地。
例如,江西省25 所试点综合高中采用“双轨制”:学生入学后先学普高课程,高一结束可自主选择“普高升学” 或“中职技能”赛道,既能参加普通高考,也能通过职教高考升学。这种 “进可攻、退可守” 的模式,比民办高中的 “单一升学路” 更具吸引力。
公办教育资源的丰富,让家长和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民办高中不再是唯一的出路。
高学费≠高回报
|消费降级撞上“教育高成本”
“不是不想供,是真供不起了。” 这是今年家长群体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近年来,房价下跌、资产缩水、裁员潮来袭,中产阶级家庭的“抗风险能力” 被严重削弱。当家庭收入减少,价格敏感度上升,家长们自然更在意教育投资的投入产出比。泉州的家长们发现,民办校本科率仅比公办校高5%,但学费却是公办校的三倍之多,权衡之下,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公办学校或者职教。公办和民办的差距不再像过去那样悬殊,家长不再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而是更看重“性价比”。
升学率短板
|悬在民办高中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相较于底蕴深厚、资源集中的优质公办高中,不少民办校在高考“硬指标”上缺乏竞争力。家长择校的核心关切,最终往往落脚于“孩子能否考上好大学”。当民办校的升学数据黯淡,或缺乏亮眼的特色升学通道(如艺术、国际方向顶尖录取),其高昂学费的“性价比”便遭致命性质疑。尤其在当前教育投入趋紧的背景下,家长对升学成果的敏感度陡增,“升学率不高”直接削弱了民办校的核心吸引力。
普职融通
|升学路径的多元化
民办高中面临的另外一个冲击是,职教高考的完善让升学路径更多元。中职生可直通本科,综合高中“学技术+考大学”的模式,消解了家长对民办兜底的依赖。当教育投资的性价比成为首要考量,民办校的吸引力自然打了折扣。
破局突围:从同质化竞争到差异化突围
民办高中的出路,不在于复制公办校的模式,而在于做公办校做不了、做不好的事,在特色与精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回归教育本质:重新定位,寻找教育核心价值点
民办高中的遇冷,本质上是一场“教育价值体系的重构”。民办高中的集体遇冷,与其说是行业的“寒冬”,不如说是一场倒逼转型的“契机”。当高收费、掐尖招生的老路走不通时,民办高中若想站稳脚跟,必须摆脱对“升学神话”的路径依赖,回归教育本质。
民办高中的教育革新是一场深刻的理念变革,它要求民办教育者摒弃“次等公办”的模仿思维,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哲学。民办高中应当成为教育多元化的先锋,通过构建“基础扎实、渠道多元、发展可持续”的育人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彩人生。民办高中的价值不在于复制公办高中的路径,而在于开辟新的可能性,这既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必然要寻求的突围路径。
当教育回归“培养人”的本质,而非“贩卖学历”的生意,那些靠“包装”、“炒作”生存的机构,必然被市场淘汰。
2 质量为王:从“掐尖育优” 到 “因材施教”
过去,民办高中的“高升学”依赖掐尖招生,本质是“选苗”而非“育苗”。
(1)课堂深度转型:转变发展定位绝不意味着降低教学质量,相反,民办高中亟需推进深层次的课堂革命,提升教学质量是生存的王道。“分层走班制”是破解生源差异难题的有效途径,同时要改革评价体系,引入课堂表现、项目完成度、进步幅度等多元指标。这种精准化教学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优化师资队伍:摒弃“高薪挖名师” 的短期行为,转而建立稳定的师资培养体系,通过教研培训、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尤其要培养教师 “因材施教”的能力,既能辅导优等生冲刺名校,也能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实现进步。
(3)关注个体成长:打破“唯分数论”,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兴趣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例如,某民办高中推出“导师制”,每位教师负责 5-8 名学生,从学业规划到生活指导全程跟进,这种精细化管理反而成了吸引家长的“卖点”。
(4)创新课程设计: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如生涯规划课、社会实践课等,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更要提供针对性的升学指导,例如职教高考、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元路径,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出口。
3赛道拓宽:在多元升学中找定位
民办高中的核心优势,在于提供公办教育难以覆盖的个性化、特色化服务。因此,民办高中应该跳出“纯普高”的单一赛道,在多元升学的版图里找到自己的坐标。与其在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上挤破头,不如给学生多搭几座通往未来的桥。
为了实现与公办高中的差异化定位,民办高中应该积极开辟多样化的成才通道,开设国际课程、艺体高考、高职单招等多条发展路径,毕业生去向从单一的本科院校扩展到更多领域。同时,要建立与之配套的评价体系,包括职业技能认证、综合素质档案、特长发展记录等多元评价工具。
结语
结语
民办高中将两极分化
以后的民办高中不会消失,但一定会出现两级分化。
好学校永远稀缺,所以一部分民办会继续走高端路线,但一定是提供真正的不可替代性,比如顶尖升学渠道和成果、稀缺教育资源等。
大部分质量不高、特色不明的民办学校将逐步被家长遗弃,而尾部民办降价求生其实不是个好策略,不如趁早计划转型,否则将被淘汰。
这场消费降级,表面上是家长捂紧了钱包,深层看是教育回归本质:家长要的不是“贵”,而是“值”,是“性价比”。
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公办与民办的胜负,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民办高中的未来,不在与公办校“抢跑道”,而在开辟“新赛道”。用特色课程、精准服务、多元选择,成为教育生态中独特的一环。那些能守住教育初心、真正回应学生需求的民办校,终将在变革中站稳脚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破局之路。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