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一理 摄影 陈羽啸
“让文物活起来,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观念越来越主流,并带动了很多‘非遗+’新业态、新范式。”
8月2日10:30,在成都阿来书房举办的2025名人大讲堂“非遗传承”季第四场讲座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以《非遗赋能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为题,解析“非遗+科技”“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等融合式创新路径的驱动机制与实施策略。
作为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维系着中华文化的根脉。那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非遗是如何赋能社会经济发展,拓展文旅消费新场景的?
讲座现场
解读非遗保护工作引同行共鸣
记者注意到,不少拿着笔记本前来听课的学生,奋笔疾书。大家认真记录的同时,还举起手机,拍摄关于非遗赋能社会经济发展路径的重要知识点。
“今天这个讲座的内容让我非常有共鸣,因为非遗保护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曾在退休前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陈女士激动地告诉记者,过去非遗保护的工作起步艰难,大家都是在探索中逐渐总结经验,而向勇教授今天的讲座,也让她回想起了过去的奋斗时光。
当天上午,从北京到成都来旅游的张女士,在参观阿来书房的间隙,偶遇今日名人大讲堂开讲,索性和女儿一同落座观众席聆听讲座。“今天我在现场听得热血沸腾,没想到在这样一个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听了这么一场高水平的讲座。”除了丰富详实的讲座内容,向勇教授的PPT所呈现的形式美也引得张女士连连赞叹,“虽然非遗是今天的重点,但是在向勇教授的讲座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他的知识点足以支撑他讲任何一个关于审美文化、经济传播这几个领域,他真的博学。”她说。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向勇
线上线下火爆,超141万观众“云听课”
本次讲座中,向勇结合白马镇等经典案例,深入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引擎的重要作用,阐明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价值,并探讨非遗传承过程中存在的认知误区。
值得一提的是,精彩的讲座不仅在线下让观众受益匪浅,而且在网络中吸引了众多网友的观看。截至记者发稿前,8月2日,《北大教授向勇入川分享“非遗+”的无限可能丨名人大讲堂》直播,在封面新闻、川观新闻、四川观察、四川发布等平台直播,全网观看人次总计141.3万。
名人大讲堂由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协调组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讲座致力于打造一个面向大众、深入人心的知识讲坛,力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承的品牌活动,并努力探索构建符合当前时代需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自举办首期讲座以来,名人大讲堂已成功举办了69场,先后邀请李敬泽、阿来、郦波、祝勇、莫砺锋、周裕锴等全国多学科专家,围绕20位四川历史名人及巴蜀特色文化开讲,探寻古蜀文化遗珍,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深入解读中华文化巴蜀因子的独特魅力,全网累计逾1亿人次观看直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