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个题目,一定要叠个甲,这篇文章也是我写的。
“你走到哪,我就举报到哪”,2025年7月,当武汉大学性骚扰案女主角杨某媛在法院判决败诉后发出的这条宣言,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恶意。再加上“保研成功,美美读博”的炫耀,即刻激发了很多愤怒。
不妨回溯一下时间线,事情发生在2025-08-03,图书馆自习时。因为证据并不确凿,所以学校拖着没处理。3个月后,2023年10月,杨某媛以第一人称发布的举报帖曾瞬间引爆网络。两天后,武汉大学发布通报,给予肖某某记过处分。
事情之后,肖同学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肖某的爷爷在网暴信息前心梗离世,外公成了植物人;全家被“开盒”后的遗像P图仍在网络角落流传。
其实,事情到此,杨某媛本已经大获全胜。
既然武汉大学为了息事宁人,避免舆情,给了男生一个莫须有的处分,显然也会向女生施压,让她不再继续。但人性就是这么贪婪,她见“好”不收,选择了在2024年毕业之后,继续起诉,再次推动事情变热,用男生的做人血馒头,收割流量。
只不过,这次遇到了谢朝彪庭长。肖同学命运中公正的齿轮,才开始缓缓转动。杨某媛也曾给谢朝彪庭长施压,说自己快承受不住了,要死了。而在如今的舆论氛围下,谢朝彪肯定也会受到其他的压力,但他扛住了压力,坚持判了性骚扰不成立。
某种程度上,谢朝彪的判决,并不是完全令人意外。此前,武汉大学因为证据不足,一开始也未处理。谢朝彪的判决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印证,刺破了某种舆论氛围,让其他人敢于同情肖同学,也能够批评杨某媛。
其实,我倒并不为男生的行为完全背书,他甚至可能就是在做不雅动作。但一个行为该受到的惩罚,和行为的性质,和行为的确定性都是有关的。民事上,讲高度盖然性,即具有高度可能性。刑事上讲疑罪从无,超越合理质疑。学校最初不处理,也是因为证据不足,加上男生有湿疹,那么,就达不到高度盖然性。这也是谢朝彪判决的法理依据。
杨某媛是法学院的学生,她是知道这些法学的基本常识的。她是知道,基于这些证据,如此“追杀”男生,是不公正的。但她仍然选择了这么做。她选择这么一直激进的“追杀”,夹杂着恨意、流量利益、观念利益,甚至追求某种舆论权力。
现在有这样一种理论,女权需要有激进的,才会有温和的,才能推进整个社会动员。其言外之意就是,即便有诬告,也能为其他被骚扰的女性,勇敢地站出来,拓展空间。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诬告,或者说,这种基于恨意的追杀,是在透支整个女性面对性骚扰时的声誉、信誉。
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寓言这个东西,能流传这么久,肯定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小孩的,而是在生活中反复出现的。只不过,形式更加复杂。生活中喊狼来了的人很多,更复杂的是,很多人喊狼来了,是以别人为代价的。
举报,是基于信誉机制的。即当一位女性,站出来举报骚然的时候,她是以自身声誉背书,用自身声誉为代价的。前几年,蒋方舟和另一位女作家,公开揭发的时候,人们都倾向于相信女性,正是基于这种信誉机制。
这让我想起了罗尔的事。我当时是这样写的;如果我是罗尔的朋友,我会建议他,不顾一切地筹钱,只要不犯罪,有了钱去日本去美国治,为了保住女儿的生命,个人荣辱,所有人你都可以抛之脑后。但我不是他的朋友,我谈论的是公共话题,我要从公共利益去分析。一个罗尔,因为伤害了患儿这个群体的公信力,会让其他患儿得到的同情变少,让他们失去生的机会。
如果没有纠偏,她会让其他女性,得到公正的机会变小。
如果你认为自己家里,能请得起昂贵的律师,有法院检察院的各种关系,自己学校的事情,也有人脉搞得定,那么,你就继续支持她。如果你觉得自己都没有,自己被骚然的时候,想要一个公平,那你就不能支持基于不充分证据对一个男生的残酷攻击。
激进的女性意识,是以恨意为基础的,但愤怒只会激发相应的愤怒,仇恨只会激发相应的仇恨,人类最不缺少的品质就是愤怒和仇恨。实际上,社会舆论场中发生的事,也正是如此。它激发了男权博主崛起。我并不认为这是件好事,但恨意必然滋生恨意。
从2023年到2025年,在这个领域,舆论变得很快,武汉大学、杨某媛都没想到的是,男权博主的崛起。如果在前几年,这件事会不了了之,谁这么去细致地搜寻一个女性的错误呢?这是一件不上台面的事。但现在,有了男权博主,反击成为一件有利可图的事。他们同样是以恨意号召流量。也正是这种恨意之下,杨某媛是否道歉,已经无法切割了,恨意会伴随她很多年。她驱动仇恨,最后成了仇恨的受害者。
但武汉大学可以切割。大学和其他单位不同,它是一所大学,人格化比天水政府,要强得多。这个人格化中,包含了人们对公正、正义、勇敢、善良这些美好品质的期待。但我不打算从道德上去说了,不做这个期待。我只想说,武汉大学应该做明智的事。
当时,校庆要来了,要压事情,就像东北工业大学那样,处分一个女生。这虽然谈不上道德,但可以去理解、可以从利害关系去解释。但现在事情又过了一年多,所谓日久见人心,男生和女生,两个人,两个家庭的品质已经显现出来了,又有法院的判决在前,事情已经很明白了。武汉大学继续坚持这个处分,是不明智的。
据说雷军已经把自己社交媒体上武汉大学的标签取消了,小米也处在多事之秋,他是为了避免麻烦。但这预示着,如果武汉大学坚持这个处分,学生、老师、学校的领导,都会被打着放大镜细细观察。
刘 远 举
央视网、第一财经、光明日报、腾讯大家、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FT中文网、澎湃等特约作家,多家智库研究员。
关注时政、财经、科技话题,以深度、专业、理性的态度,去掘现象背后的事实。
腾讯大家年度作家奖;
新浪最有价值专栏作家奖;
红辣椒评论年度佳作奖;
第28届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第34届中国经济新闻奖,评论一等奖
已开快捷转载,欢迎转载
已开过白名单的公众号,转载请遵循转载规则
您的关注是最好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